特别提示

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

金融危机后的,股市的发展趋势

一年来的金融危机蔓延过程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没有任何投资品种可以抵御经济萧条的影响。黄金的货币属性越来越被商品属性取代,号称保值的黄金,因消费能力的下降导致黄金饰品需求减少,最终也逃脱不了调整的命运;被投机资本爆炒的石油,也无法对抗经济衰退引发的供求关系逆转,短短数月就从147美元的高位垂直降落;连续涨价的矿产品、煤炭和其他大宗产品,也都随着市场的变幻而深幅调整。如果我们的钢厂能够再坚持几个月,相信几大铁矿石巨头也会低下高昂的头,不会有那么大的涨幅存在。当经济发展放缓脚步,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商品都将逐渐退去曾经光芒,或许存在银行的人民币而今成为了最正确的选择。



让我们再梳理一下本次经济危机的可能发展脉络:过渡消费的危机(如,次级贷款,今后还会有大量信用卡坏账)逐渐演变为金融行业的信用危机(当前蔓延全世界的金融海啸);金融行业信贷紧缩导致实体经济原有模式受损,许多企业将因为资金链而倒闭;失业人口增加以及资产缩水导致消费能力大幅削减;消费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企业生产;企业规模进一步缩减;需求减少致使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;部分坚持下来的企业开始出现盈利增长;企业开始扩大再生产;就业人口增加;需求开始回升;又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开始。也许经济学家可以给出更为精准的解释,不过大致的规律不会发生大的变动。政府为什么要救市,其实目的就在于让这一过程发生得平缓一些,控制在政府与平民百姓承受的范围之内,避免市场崩溃带来的巨大冲击。中国古代的世代更迭,其中也暗含着经济方面的因素,只不过那时是以人口大规模减少为代价的。如果大家都能丰衣足食,谁也不会拿性命为赌注搞揭竿而起的冒险活动。



目前危机已经进入实体经济受损、消费能力削减的阶段,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,将会有一批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倒地,尤其是一些所谓高端的产业。尽管笔者非常讨厌一些股票机构在博客留言中连篇累牍、不厌其烦的广告,但是有一句广告语是正确的:每一次熊市都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。中国这样并非完全市场经济体而言,经济危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政府的扶植力量会让许多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维持下来,成为未来市场的中坚力量,例如已经陷入危机的航运业。其实对于投资者而言,熊市也是实现财富飞跃的途径,时机把握非常重要。如果无法看清形势的话,可以从明年中期开始,将资金分成12份开始为期一年的建仓。



没有人看到美国未来经济的希望,因此不论多少亿美元的救市方案,最终也抵不过市场力量。获利回吐连带恐慌性抛盘构筑了又一个700点的调整,所谓千点长阳变成了昙花一现,日前关于美股未来在7000-10000之间震荡的判断依然有效。周边市场的不稳定自然会带动国内市场的波动,在下有政策、上有压力的情况下,随着境外市场起伏也是无奈的选择。不过可以选择在低位买入、高位卖出做些小反弹,这是市场短线高手最喜欢的行情,却非普通投资者的选择。



受到外围股市影响,A股出现了大幅低开,尤其是前期领涨的银行股回调。但是总体上看,前期底部的支撑力度还在,对于政策利好的预期使得股市在午后逐级回升。因为石油价格飙升而亏损的石油、石化行业,现在则开始担忧失去政府的巨额补贴,这是笔者早就预料到的,它们的价值回归是没有疑问的事情。结合中短期企业盈利水平,笔者仍然对银行股情有独钟(或者是研究出感情来了,呵呵),感觉上年前这一阶段,不会有太大的跌幅,起码工商银行不会距离汇金的买入价差得太多。如果房地产政策调整,银行短期坏账比率会有所改善;此外,降息带来的利差缩减也有可能被降低营业税的利好所冲抵。总之,国家现在不大力扶植金融业更待何时,现阶段应当是自身发展的较好时机。从政府角度上看,稳定是第一位的考量,只有在股市出现恐慌性下跌的情况下,利好政策才会出台力挺。在触及政策底线之前,跟随外围市场波动或许成为常态。一种参考的想法而已,供大家讨论。

google ads1